【3·15专栏】海外代购中的风险与陷阱
3·15专栏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以及国家之间的交流越发繁荣,经济全球化程度的提升相对应体现在普通人身上的一大特征就是对于国外商品的热衷。一方面是由于部分国外产品的质量让老百姓放心,例如三鹿事件后,来自新西兰的奶粉得到了国内父母的青睐;另一方面的原因在于我国的关税政策导致国内售卖的外国产品往往比国外价格高出一到两倍,尤其是奢侈品行业。各方原因综合作用下,国内消费者对于海外产品的需求日盛,海外代购行业便应运而生。
代购行业开始于留学生和国外就业人员,在国内的熟人委托其购买境外产品,留学生和国外就业人员将境外产品寄回或者带回国内的方式实现代购,这是“熟人代购”模式;之后随着代购需求的进一步扩充,电商平台的进入使得又出现“平台代购”的模式,而在这之下又可以分为B2C与C2C模式,前者如阿里巴巴旗下的“全球淘”,后者则以“朋友圈代购”的形式存在。
享受海外产品的同时,基于代购也产生了很多现实问题,诸如产品来源不明质量无法查证、产品没有中文标识等问题尤为突出。作为一个新生事物,相关规范尚未跟上,尤其是对于海外代购的法律关系,学界还是实务界对于海外代购的法律关系存在着不同观点。以下笔者将从几个典型案例开始分析海外代购的风险点,以期为广大消费者的愉快购物起到正面提示作用。
《2019年度杭州市3·15消费维权报告》原文链接:
https://jrsh.hangzhou.com.cn/read/content/2020-03/15/content_7695234.htm
作者简介
林芳
浙江事务所
合伙人
教育背景:
西南政法大学经济学学士、安徽财经大学法律硕士
专业方向:
涉外民商事纠纷、海事海商
执业格言:
笃实办案,实现共赢